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发展宜村宜业和美乡村,马关县积极完善农民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参与乡村规划、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提升乡村绿化美化、发展乡村生态产业等重点任务,激发农民群众对乡村的内在归属感和荣耀感,为绿美乡村建设注入农民群众持续参与的不竭动力。

探索“乡土”+“专业”有机融合,让农民成为绿美乡村的“规划者”

绿美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在绿美乡村建设前期建设中,一些村庄缺少规划的实践,经过无纸化的协商规划来操作,存在缺乏科学性、前瞻性等弊端;一些村庄制定的绿美乡村规划外包规划看似高大上,但群众参与度不高导致不接地气,被群众调侃“乡村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为避免绿美乡村建设走向两个极端,马关县积极探索“专业”+“乡土”规划模式。一是推进党建引领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干部规划家乡工作领导小组,乡镇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回乡规划家乡干部联络站,把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作为党员干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懂政策、眼界广、熟乡村的优势,采取发出一封倡议书、拨出一通乡情电话等形式广泛动员在编公职人员和乡贤能人4853名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村庄“规划蓝图”中,截至目前全县13个乡(镇)共发出1946份倡议书,发出邀请函727封,开展宣传活动221场7524人次。二是推进专业人员技术与农民意愿相结合。在乡村规划中注入技术单位专业力量,专业人员拿出足够时间和精力与农民“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通过协商的方式引导农民献计献策、共商共议,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村庄规划少洋气、接地气,推动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截至目前共有75个行政村有技术单位参与编制。三是推进对农民专业引导。充分做好农民在专业能力宣传引导,利用好互联网、现场会、指导手册等渠道,极大地开阔农民社会视野;精选乡村绿化、产业发展等培训课程,组织开展远程教学、现场办班等多形式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强乡村建设乡土专家队伍建设,帮助其自身形成对绿美乡村建设的具体逻辑和建设思路,促进农民群体对乡村规划的认知与反馈,让农民参与规划前、规划中、规划后的全过程。截至目前共规划文化传承型、产业融合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环境整治型、强边固防型、红色革命型等八种模式乡村1460个。

探索“引领”+“自建”多元带动,让农民成为绿美乡村的“实施者”

建设农民的乡村,不能只让农民当配角,农民自己能干的交给农民来干,马关县在绿美乡村建设中,坚持党建引领,围绕使农民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体现、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着力促进农民参与绿美建设全过程、全环节。一是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聚焦绿美乡村发展需要,编制《马关县绿美乡村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绿美建设以农民为主体的基本原则,要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绿美乡村建设、“百千万”示范工程、现代化边境幸福村等联创联建,整合协调资金采取以工代赈、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开展乡村建设。编制了《马关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奖补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对1336个自然村中达标创建考核合格的村组实行以奖代补,2022年和2023年分两批预计奖补6680万元,帮助农民群众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提高农民群体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二是坚持村民自建、突出主体。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和农民带头人的作用,优先聘用本地农民或通过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组织农民参与建设,把上级指示精神、党委政府要求和群众主动性、创造性有机融合,打好村民自治主动战。如马洒村引导村民成立自建委员会,组建村集体经济联合体——马关县白玛里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让“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群众自给办”,并将绿美乡村建设纳入村规民约,保护好古村的整体风貌、推进绿化美化体质升效、改善群众居住内部设施等。自己的乡村自己建,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内生动力;自己的工程自己干,进一步保障了工程质量;自己的项目自己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坚持典型引路、“擂台比武”。坚持“典型引路、示范效应、辐射带动”,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实行“一月一现场会(比拼)”,每月组织领导干部及部分村民代表深入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点位进行观摩。组织开展“美丽村庄”投票活动,单次活动浏览量达67万余次,坚持活用“小切口”和“1335”工作法,在延续“弄干净、摆整齐、搞绿化、建文明”的“十二字”经验基础上,探索推广“5575”工作经验和“七比”模式,将经验做法编制成快板、顺口溜、指导手册等,用通俗易懂、简洁活泼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利用线上+线下的宣传模式让绿美乡村建设更切实、更直观、更有效,促进提高农民参与质量,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和作用,累计带动群众参与绿美乡村建设87.4万余人次。

探索“村组”+“村民”两级联动,让农民成为绿美乡村的“监督者”

绿美乡村建得好不好,是不是宜居宜业和美,关乎着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赋予农民更多监督权。一方面提升村级监督质效,马关县纪委监委以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全面加强村级纪检组织建设,共为全县127个村(社区)配备村纪委书记18名,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127名,村纪委委员30名,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254名。通过“片区协作”+“室组地”形式,细化村纪委、村务监委职责任务,列出“小微权力清单”,让村纪检组织和村民“照单监督”,给村“两委”、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在绿美乡村建设中更多监督权和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基层监督效能。另一方面扩宽农民监督渠道,坚持以强化基层党建为抓手,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层网格管理制度、党建带群建、群众议事制度、共建共享共管机制等一批制度机制,扩宽农民监督渠道,为工作落实凝聚合力、提升效率。如持续推进网格管理,按照“合理区划、网格管理、定人定责、层层监督”的工作原则,将绿美乡村建设纳入农村治理管理化,对各村绿美建设计划方案公开公示。各级网格长互相见面,网格长与网格户见面,实行上下联动、包片到户,网格内群众齐学习、共参与、互监督,用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让群众充分发挥对绿美乡村建设过程的意见和建议。

探索“机制”+“产业”长效运行,让农民成为绿美乡村的“管护者”

绿美乡村建设,建是一时的,管是长期的,只有建管并重,才能确保乡村建设长效运行。一是用机制促长效管理,坚持因地制宜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基层网格管理制度、党建带群建、群众议事制度、共建共享共管机制等一批制度机制,为工作落实凝聚合力、提升效率。通过完善建立“明白卡”、征信卡制度、“门前三包”“一角钱工程”、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各类问题排查整改等一系列措施,逐项突破绿美乡村建设难点堵点,将管护责任写入到村规民约,借助共同体的压力来推动农民落实管护义务,有效引导农民长效参与管护。截至目前,共有1901个村小组调整完善村规民约,有1529个自然村开展红黑榜,有1482个自然村建立垃圾清运收费制。二是用发展促长效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鼓起群众的钱袋子,让“产业兴”带动村庄“长远美”。在“面”上抓体质,充分挖掘绿化潜力,以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为切口带动农业产业体质升级;在“线”上抓延伸,根据乡村生态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公路沿线为重点打造公路G219、G248等绿美乡村建设示范带;在“点”上抓突破,对马洒、龙树脚等重点片区进行规划建设,积极做好山水田园、生态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三篇“文章”,鼓励打造绿色食品、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等品牌,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依托森林草场和生态民族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打造一批景区化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