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的美,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美。

这个地处北回归线上的县城,终年气候宜人,壮族、苗族、彝族等11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和谐发展,汇集成缤纷多样的民族风情。

如画的自然风景、激发爱国之情的战争遗址、“顶房傣”的柔情、壮族人家的古村落,异地搬迁点的和谐发展、多样化的产业……在这里完美融合,形成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特有的美。

小马固新寨:别样的傣家

坐落在马关县城最北面小马固新寨,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傣族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的傣族被称为“顶房傣”,未出嫁的小姑娘帽子上方形状像一间小房子。与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相比,他们的服饰色彩庄重,多以深色为主,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也不同。小马固新寨的傣族群众擅长建筑,漫步寨中,随处可见精美的图腾和漂亮的建筑细节,民居围绕着寨中的泼水广场,而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在展厅中陈列,浓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如今,这里村中已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坐在小院中,品尝当地美食,欣赏着户外的3D画,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让人流连忘返。

幸福社区:生活比蜜甜

幸福社区是马关南山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距县城3公里,毗邻在建的文马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G219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它也是马关县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安置应运而生的一个最年轻的社区,由来自马白、坡脚、八寨、大栗树、仁和、木厂、夹寒箐、古林箐、南捞、篾厂10个乡镇76个村委会236个村小组的群众汇聚组成,有汉、壮、苗、彝、傣等7个民族共1499户6136人,其中少数民族707户2359人。在安置点,当地建档立卡户可就地解决就业和脱贫增收问题。在江苏打了25年工的王敦伟回到马关后,建立了扶贫车间,帮助当地贫困户提升收入。在这里工作的建档立卡户计件工作,每月可领取2000元-5000元不等的报酬,大大提升了生活质量。

在幸福社区,各族群众情同手足,守望相助,感情深厚,共同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里,整个社区呈现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好局面。

(扶贫车间)

鑫浩粮贸:绿色食品产业链的“有机”典范

观之晶莹剔透,闻之香飘四溢,食之软糯香滑,这是光坎贡米给记者留下的印象。在马关鑫浩粮贸有限公司内,米饭、饵块、米线、蛋糕、酥饼……摆满了品尝桌,参观者对这些米制品赞不绝口,甚至有人当场下订单。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鑫浩粮贸是从事大米农特产品精加工和边境贸易为一体的企业,公司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种植、加工、销售模式,订单农业成为企业和农户以及合作社抱团闯市场的重要牵引。

公司在稻谷收购上,采取以购代捐的方式,以高于市场价每公斤0.3元的价格进行收购,有效地帮助贫困群众增加了收入,增强了群众的种植信心。目前,该公司已逐步形成具有“有机”典范的种植、精加工、销售等于一体的干米线、半干米线、卷粉、饵块、光坎贡米等绿色食品产业链。

马洒:遗落凡间的壮家古村落

马洒,因当地人擅长纸马舞而得名,是整个马关县户数最多的壮族聚居村寨。

走进马洒,盘山环水,风景如画。村前错落有致的几千亩良田是世代马洒人生活和繁衍的天赐福祉之地,十多座古老而富有壮族民居特色的干栏式建筑源于400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

小广场上,壮族老奶奶在货摊上铺满了刺绣品,那镶嵌着银饰的土布上衣、花鞋、绣球、帽子、围腰……一件件精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绣品摊隔壁的花米饭充满了艺术气息,用天然染花饭植物染色而成的米饭被组成了各种图案,红、橙、黄、绿、青、紫、蓝五彩缤纷,让人垂涎却舍不得下口破坏那份美丽。

古朴的侬人古乐已和壮族文化融为一体,它不但具有古朴的江南丝竹之风,而且具有壮族传统音乐特色,如行云流水又蕴含古韵。

走过一条石板路,修缮过的一座小亭出现在眼前,透过“老人厅”那三个厚重的字体仿佛看到马洒长老聚集在此共商大事的情景。

短短半天时间,不能完全领略马关之美。淳朴民风、可口美食都是计划下一次再来的原由。五一假期将至,如果还没想好游玩目的地,哪就到边城马关,体验不一样的民族风情吧。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龚怡丹 文/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魅力马关,如有侵权,请本站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