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越来越快

文化保留却越来越难

每天走在钢筋水泥之间

内心向往的却是浓浓乡音

和质朴的村落


这些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这些“乡愁”所在地的那些黛瓦白墙、飞檐翘角,那些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那些和睦安宁的邻里关系,无不牵动着我们的内心。

信手拈来的天作之美

丽江 石头城村

这座施建于公元1277年的寨子,当时为丽江宣抚司所辖的七州之一的宝山州治所,纳西语叫“刺伯鲁盘坞”(宝山白石寨)。整座寨子建在一块巨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北面太子关,南面岩石渡绝壁,东面是滚滚而来的金沙江,真正的“天险之城”称谓也不为过。


白石寨少有游客,只偶尔有背包驴友来一探究竟,因此每一张陌生的脸都会引来村民的驻足,然后是爽朗的一笑,指引你可以借住的民宿。当你入驻,请你开窗,层层屋顶次第向下,金沙江对岸的山峰插破天空,没入云层。

乌蒙山中的民镇

曲靖 白雾村


铜,是地处乌蒙腹地的娜姑的生命,因铜而生,随铜而逝。一串串的铜钱是中国几千年的货币,为了铸币的需要,云南东川府(今会泽)的铜经过人背马驮,万里迢迢运往京城。而从小江河谷开采出来的滇铜京运第一站就是娜姑。

若干年的今天,当年的那些外来淘金者们已经彻底地变为了白雾人,但它们对故乡的思念却不是时间能够磨灭的,也许这就是中国文化中最为厚重的部分。一座座会馆在白雾诞生了,拜一拜自己的祖先,敬一敬本省的神,听一听故乡人的话语,能够让自己的拳拳之心得到一点抚慰。

《小河淌水》的故乡

大理 文盛街村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千百年来在文盛街上马玲悠扬,伴随着亚溪河畔的歌声,这就是素有“中国花灯之乡”、文化之乡的太极顶州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革命老区的文盛街。


古老的文盛街,长不足一公里,如今仍是石板铺地,古风依旧。一条幽深的小径,穿过一座座深宅大院,向南蜿蜒而去。夕阳西下,目睹这茶马古道不变的遗迹,时光仿佛在此停滞。

情人河畔的世外桃源

临沧 古墨村


凤庆县有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乡名叫“诗礼”,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地名,很容易把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联系在一起。但更有韵味的是在诗礼乡还有一个“古墨”的存在。古墨之美,美在“古墨坊群”。古墨坊群点缀在情人河的河道上,境内山峦雄伟、河流奔放、古木参天,是古墨人眼里的风景,更是古墨人心灵的皈依。


在古墨村,无论老人小孩,十有八九都能吟诗作对,都能挥笔写对联。逢年过节白红喜事,他们不照搬现成,提笔略一沉思就能写出满含希望和感悟的优美对联来。

最后的契丹人

保山 木榔村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搏击长空的鹰之族扶摇而起,最后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施甸,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县,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个扔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的特殊族群,统称“本人”。

在施甸县由旺乡木榔村的蒋氏宗祠里,祠院呈南北进深,分前后两院,祠院正门按契丹人的习俗开在东墙之上。在祠院东开正面尖顶檐下,篆刻有“耶律”二字。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孔道

保山 板桥村


云南称为板桥的地方很多,大体上形成的原因都是河上有一座木板搭成的桥,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地名。而我们今天说的板桥却是一个“逢甲巳五日一街,入市约四万余人,繁盛为全县之冠”的保山隆阳区板桥镇板桥村。


板桥是一个滋生传说的地方,西庄寺是全国唯一供奉猪八戒的寺庙,西游记中的故事几乎原封不动地在这里世代相传。光尊寺则变成了“段平章家庙”。各种文化在板桥演变,又变为了这里历代相传的往事,亦真亦假,总会出生几许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

“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

普洱 勐根村老达保组

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甚至连乐谱都不认识,但是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他们以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创作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这就是老达保。


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特性在老达保这个纯拉祜族村寨得到了充分展示。寨子里无论男女老幼都善歌善舞,最为突出的是吉他弹唱,80%村民都会弹奏吉他,最老的有七十老人,最小的还是求学幼子。

一日城子

红河 城子村


城子村,这个用全村布局似城堡而得名。整个村子依山而建,层层而上的土建筑房形成一级级的台阶,最多有17台,一般也在10台以上。不少土筑房的房顶连缀在一起,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


漫步在城子村,不知道是走在院心,还是走在屋顶。前一家的屋顶就是后一家的院心,土筑房层层相连,走完了这家到上面一家须得沿着梯子爬上去,到下一家呢,矮一点的可以一跃而下。

远离草原的蒙古人

玉溪 北阁下村


“南錘开边苦,滇域埋忠骨,驰骋七百载,北眷草原土”。这是兴蒙乡中的碑文,碑文记载了兴蒙乡蒙古族的来历及变迁历史。岁月悠悠,700年的时光,让这马背上纵横驰骋的民族,在云南通海这片上清水秀的草原上与滇中各民族一起,开垦了这片土地。


七百年,杞麓湖畔的蒙古人捂热了兴蒙这块土壤,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着蒙古人热情、勤劳、勇敢、诚实、善良与好客。

田园牧歌中的壮家生活

文山 石别村


这是一个藏于深山的壮族古村,村前一曲水,村后万重山,那些古老的干栏建筑依旧,壮家儿女的生活在田园牧歌中绽放光华。

石别村的街道很狭窄,有的地方牛车也难过去。造成这种现象的是石别村的宅居地很金贵,没有更多的建房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壮族民居从古到今都是紧挨着修建,邻里之间好沟通,是团结和睦的象征。

古戏台上“吹吹腔”

大理 包罗村大达社


每逢正月初三,大达村里锣鼓喧天,一年一度“吹吹腔”戏开演了。这些暂时放下锄头的农民演员们,从腊月三十就开始忙碌着,年三十装点戏台,称为“福满福五”。


这些演员都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农民,170多年的演出历史使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只要学会一些折子戏,就可以登台学边演。“吹吹腔”戏的寓教于乐,使大达村的社会风气良好,经济发展也在云龙县的前列。

梯田深处最后的古朴村落

红河 阿者科村


在元阳的哈尼梯田景区,许多村寨的现代化建筑也极力体现了民族风格,但村民们所居住的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蘑菇房了。唯一剩下一个原汁原味的哈尼寨子,这就是阿者科。


村里家家户户居住的蘑菇房,是哈尼族最有特色的建筑。据说哈尼人以前居住的是土掌房,但是搬到潮湿多雨的红河地区后,就在土掌房上用茅草加建了一个坡度在45度左右的四坡顶。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