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砚山县充分发挥交通、区位、气候、物种等比较优势,编制实施《砚山县“三农”发展大规划》《砚山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砚山县“十三五”高原特色农业规划》等系列规划,按照“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农户联动、链条拉动、市场引导、科技支撑、规范种植”的发展思路,采取“市场引导、政策扶持、信息服务、加大投入、强化指导”五项措施,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初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得到提升

春回大地,砚山县稼依镇一望无际的万亩蔬菜基地尽吐芳华。砚山县农业科学技术局局长杨波介绍,该镇引进12家蔬菜生产企业,采取 “公司+基地+农户+产销”一体化的外销生产格局,种植的菜心、豆角、芥菜等多个品种畅销广西、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国家,年可生产销售蔬菜10万余吨,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以上。这是砚山县不断提升粮食、烤烟、辣椒、三七、蔬菜、畜牧、油料等传统产业显现成效的一幕。

该县把辣椒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加以培育和扶持,辣椒常年种植面积在55万亩左右,逐步形成本地小椒、小米椒、朝天椒“三椒并举”发展格局,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通过争取省、州资金的扶持,砚山发展了11家辣椒精深加工企业,目前,辣椒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3.9亿元,销售收入14.6亿元;稳步发展三七产业。受三七价格上涨的影响,全县三七种植面积2014~2015年处于历史高峰,分别完成10.9万亩和9.86万亩。三七产业发展趋稳后,2017年完成3.45万亩,实现三七种植业总产值15.94亿元。目前县内有三七加工企业5户,流通企业18户,主要产品为血塞通滴丸、三七胶囊、三七加力神、三七花茶等20余种,畅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香港等地区以及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多个国家;蔬菜产业快速增长。2017年全县蔬菜面积发展到16.8万亩,种植茬数稳定在3~6茬。全县规模化菜场种植面积从1万亩发展到近4万亩,专门从事蔬菜种植、外销的企业有松南、中康、兴发等10多家。

新兴产业多向发展

砚山县还大力扶持种子、万寿菊、玫瑰、薰衣草、蓝莓等新兴产业。多向发展种子产业,依托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近年来砚山县参与选育出玉米、辣椒、陆稻等6个主要粮经作物新品种;砚山东南亚杂交玉米研究所建立了玉米种质资源库、育种实验室、智能栽培试验温室等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获准建成国家抗性鉴定云南站,建成国内外网络梯度育种基地和试验站点,创建了热带亚热带玉米品种选育核心种质群,通过良种选育及推广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在东南亚国家建设了11个科研和培训基地,所育玉米新品种在国际上获得了6项专利证书和18个新品种审定、登记证书。

砚山县紧紧抓住被列为云南省花卉体系试验站的机遇,以工业花卉万寿菊种植为主,依托立达尔公司,建立种植、初加工的订单收购模式,2017年完成种植3.84万亩,实现产值5760万元。同时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立加工、食用、观赏等为主的花卉示范基地,鲜食玫瑰、金边玫瑰、薰衣草等花卉种植基地逐步建立。占地面积1500亩、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8076万元,繁花似锦的砚山“中澳生态园”最近开门迎宾,园区建设涵盖了农业研究与国际合作交流中心、绿色有机餐厅、绿色未来中心、雨水收集与活化系统、科学试验基地、采摘园、石漠化公园及三七种植基地。来自澳大利亚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将在这些中心里进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心以生物资源可持续性发展为导向,建立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体的科研、产业化、产品生产及其市场营销的多功能系统。目前中心正在积极申报AAA级景区。

围绕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六大功能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效转变,砚山县高原特色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得到完善,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高,力争到2020年,全县实现特色农产品产值8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50元。(记者 张登海 黄鹏)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魅力马关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